2007年4月17日 星期二

依賴汽車導致的沈重成本[轉載自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 World Carfree Network -

章 程

依賴汽車導致的沈重成本

  人類對汽車的依賴,已在全球普遍產生足以破壞環境與社會生態的生活方式。在1950年,全球汽車、卡車與客車輛數,有七千萬輛,到了1994 年,則增加到九倍,成為六億三千輛──其中自1970年起,以每年一千六百萬輛成長。依此速度繼續成長,到了2025年,全世界將有逾十億車輛在道路行駛。這些車輛每天消耗三千七百萬桶石油──佔世界總石油消耗量的一半。有半數的空氣污染,以及至少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即由汽車造成。

  汽車──無論是否標榜為「乾淨」、「環保」或其他名稱──幾乎在每一國家都已成為造成傷亡的主因之一。機動車輛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是戰爭的四倍:即每年一百二十六萬人。這表示世界上每天有超過三千人死於道路事故,這還未計入汽車導致的氣喘、癌症、白血病和肺部疾病。如果再加入每年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件因道路事故所造成的傷殘人數,以及對動物造成的傷亡數,汽車問題簡直能夠用「真正慘烈」來形容。

  除了上述悲劇外,汽車也型塑並扭曲我們的都市環境。汽車將原本活潑、愉悅、方便步行、人性化尺度的社區,取代為人口密度低、向外雜亂擴張的環境,好方便前往每一個要去的地點。因為寬闊街道專用於行駛車輛,大片柏油面積專用於停放車輛,我們每天需要前往的地點,越來越難以步行抵達。我們的社交活動與文化交流的空間,受到壓縮,離散各地,因此,對社會有凝聚力的日常社交接觸,便因而遭到抑制。生活被擠壓到室內,往分隔化、包廂化發展。

  我們社會所依賴的交通運輸方式,是一種昂貴、不公平的技術,也是人類發明中,最為資源密集的交通方式。這種依賴性不斷擴大的結果,已在大部份工業世界造成根本的壟斷。這種汽車+快速道路+汽油的體系,使得兒童、年長者、貧民及殘疾人士無法自由往返各地。即使有公共運輸、腳踏車和步行設施,亦不過為事後增添,聊以補足而已。我們身心健康受損,體能活動驟減,導至肥胖文明病的流行。我們的社會不計成本,挪出空間來安置車輛,如此造就了都市荒原,將原本的地方意識與社區意識,取代為隔離感與疏離感。
未來的無車社區

  汽車對人類與大自然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勝枚舉。有鑑於此,社會欲達永續,其合理的基礎,即在於發展無車社區。我們可依循生態與社會包容的原則,以符合人性的尺度,構建出活潑、美麗、和諧的環境。我們可創造出以步行抵達為概念,並方便騎乘腳踏車的生活環境,藉以將例行的體能活動,重新導入日常生活。我們可讓各個地點方便兒童、年長者、貧民及殘疾人士往返抵達。我們可將現有的鄉鎮、城市,改造為更適合生活與工作的地方,有健康的人口密度,並融合住家、商店、公司行號和文教地點。同時,我們還可減少我們對石油的依賴,以及對氣候變遷的影響,藉以減少人類造成的「生態足跡」。

  除了建造無車社區外,本組織也將致力於在人類現有的汽車依賴架構內,提高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本組織將推廣替代性交通運輸基礎建設,藉以取代車道與停車空間,並進而實質減少汽車流量與汽車造成的污染。本組織將舉辦各項活動,藉以反對開發新道路、道路拓寬、增設停車場等等的提案。本組織亦將發表聲明,指出僅減少使用車輛,或改用「較環保」的車輛,是無法達致社會與生態健康的──因為如此雖可減少污染,但汽車導向的都市形態依舊不變,人類生活方式依舊是高耗費與高能源用量。

  要為目前的工業化交通體系尋找替代方案,「鄰近可達性」這個概念,要比「移動性」有用的多。我們經常忘記,人類聚居的目的,是在盡可能增加人與人間的互動機會,是為了拉近人與人間與各往返地點間的距離,並盡可能減少人與貨物的交通運輸。因此,除了推廣替代性交通工具方案外,本組織亦將致力於重新配置無用、空曠、由汽車主導的空間,讓這些空間變成店鋪、工作場所、聚集地點、娛樂活動場所、公園和社區花園等。利用「無車日」、「騎腳踏車上班週」等饒富創意的計畫,本組織將集眾人之力,努力改善各地方的適居性,並為交通運輸改革贏得廣泛的公眾支持。

欲進一步認識 World Carfree Network,請至:http://www.worldcarfree.net/

中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2006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