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文化大觀園--《四庫全書》為何差錯多

人間福報 2006/11/13 王德彰

四庫全書》是中國典籍的一次最大的集結,紀曉嵐為總纂官。前後參加《四庫全書》纂校的人數,多達四千三百餘人,堪稱中國圖書有史以來的「校勘之最」。

但是,這部巨著校勘差錯頗多,究竟為何?

其原因首先在於,這樣一項浩大的纂修工程,由於一些纂校者的程度不一和入選書目固有的缺陷,自然免不了紕漏。

乾 隆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七八年),開始初覽部分的抄本,他發現差錯頗多,於是在是年的農曆五月二十六批諭道:「進呈各書,朕信手抽閱,即有訛舛,其未經指出 者,尚不知凡幾。既有校對專員,復有總校、總裁,種種復勘,一書經數人手眼,不謂不詳,何竟漫不經意,必待朕之遍覽乎?若朕不加檢閱,將聽其訛誤乎?」

諭旨一下,朝中惶惶,凡參與校勘的官員多數都受到了處分,只有紀曉嵐幸免,這是上諭特准免赦的。自此之後,校勘考訂嚴上加嚴,紀曉嵐更是如坐針氈,不敢有絲毫懈怠。

果然,經紀曉嵐復校的「文津閣」藏本,查出騰寫有錯字、漏字句子的書一共六十一部,漏寫《永樂大典》三部,漏寫遺書八部,繕寫未全者三部,坊本抵換者五部,文字有舛誤者一千餘處。其他六閣的藏書,大致也是如此,差錯多多也。

平心而論,涉獵這麼多書,參與校勘的官員水平也不盡一致,出現一些訛誤可以理解。

然而,有些差錯卻是人為的,有的官員為了拍皇帝的「馬屁」故意製造錯誤。

他們把書中每頁的第一個字,故意寫成錯字,乾隆在「御覽」時如果發現了,就能表現一下高明;如果乾隆沒有發現,校勘人員也不敢改正,遂成為「欽定本」。有些錯就是這麼來的。

《四庫全書》中還有一些對原書故意改動的,這是出於清朝統治者的需要。如把原書中的「胡」改為「金」,「虜」改為「敵」,「賊」改為「人」;「虜廷」改為「北廷」,「入寇」改為「入塞」,「南寇」改為「南侵」等等。

2 則留言:

angelefly 提到...

TO:Zubine 帆船夢

將你加入飛鷹人好友,並推薦您的網誌囉。

也謝謝你對飛鷹人的推薦。

請查閱:http://www.wretch.cc/blog/eflyblog
飛鷹人大學堂
http://blog.xuite.net/eflyblog/eflyblog

angelefly天使鷹
efly飛鷹人

zubine 提到...

謝謝 angelfly ~